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心理科普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心理科普 > “无聊”,本身就不无聊

“无聊”,本身就不无聊

更新时间:2019-02-14
归属栏目:心理科普
浏览次数:4419


当我无聊地去研究无聊这件事时,我好像就没那么无聊了。

 

现在你还会有“无聊”的时候吗?

 

现在感到无聊的人已经不说“我好无聊”了,而是直接马上拿起手机,玩游戏或者刷各种信息以填满“无聊”带给你的不好的感受——无所事事,空虚或者尴尬,焦虑……逃避“无聊”就像是吸血鬼怕见到日光一样,“无聊”本身似乎就会让我们难受死了。

 

比较常遇见和很好理解的“无聊”,是多次的简单重复会带来无聊感,这种无聊也比较好打发,打破重复找新鲜事,或者“放肆”这种重复让它“开出花来”——比如网友的这些“杰作”大部分都是在无聊中有意无意地发挥了创造性。

 

生活中,确实有人需要有些“一个人冷静”或“无聊”的时光去激发自己的灵感。近来有关无聊的认知研究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包括无聊与注意、无聊与创造力的关系等。

 

为什么有些人的“无聊”是创造力的展现机会,而更多人嚷嚷着“无聊”的同时其实是宅在家里躺一天或者玩手机?

 

回忆一下,感到无聊的我们,一般是什么情况?

 

普遍来看就是缺乏兴趣,漫无目的,并且受不了这种状态。通常发生在结束了一些事情以后,空下来的时间里,无聊来了;或者眼前事并非乐意去做的,事与愿违时,无聊会带着对此事的厌恶而来。无聊并不可怕,无聊的时光里给了我们空间喘口气,歇一歇,但是当“无聊”成为我们的困扰时,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

 

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如果只在欲望层面上找幸福,叔本华的话是对的。

 

无聊,是一种痒,想“找抽” 

 

无聊的一种心痒痒是在提醒我们自己:你需要去做点什么吧,令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就是要找事去“折磨”自己,让自己在社会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再次回到追逐欲望满足的路上。这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逃避无聊感的同时千万不要被高风险高危刺激诱惑到,比如不良约会、酗酒等等。

 

将冲动的想法马上付诸行动让人不得不紧张甚至担心起来,此时面对无聊,我们可以尝试冷静下来,无聊不是魔鬼,冲动才是。与其说是难忍“无聊时刻”,倒不如说是难忍“无聊”让我们意识到“缺失”的时刻——缺失了追逐,缺失了目标。如果看得清楚这一刻,是时候让我们来想想一个新的项目或新的计划,问问自己心底的愿望是什么?

 

无聊,是一种空,想“填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手机可以上网,似乎就多长的空白时间都可以被所谓的网络新鲜事或者游戏所填满。有句话说得好,这个年代不缺信息,缺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可惜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真正的价值追求也搞不明白,何谈筛选与判断。不过,即使如此“丰富”的工作与生活内容也还是填不满内心的“空”,假装忙到昏天黑地又如何,当你一个人安静的时候还不是会感叹——这样的日子,好无聊啊。

 

如果实际追逐的东西其实不是自己需要的、想要的,那即使得到了也总是有“空”的感觉。比如放假无聊在家玩手机,玩的时候是还可以,起码不会闷,起码忘却了“无聊”的烦,但是之后放下手机,你不会感觉过得充实,因为玩手机不是你真正的需求,只是你打发时间(浪费时间)和逃避面对自己真实需求带来的困惑和挑战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瞎忙,忙的时候,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当忙工作忙生活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或者终于忙完了以后,在夜深人静时不得不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瞎忙太无聊了,都不知道为什么而忙?所以说,能够在各种虚荣和美好的标签的逐鹿中,识别出这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真实的自我”,这是考验人的。

 

常“无聊”的你需要注意了 

 

有人提出“偶尔的无聊”和“每天都很无聊,做什么事都觉得无聊”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人会开始担心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经常感觉无聊”是不是出现心理问题呢?

 

无聊体验是常人会有,而“无聊倾向性”高确实与不少心理问题扯上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无聊”与个体心理过程、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包括抑郁、注意力、创造力、冲动控制与冒险行为、述情障碍等等。如果发现家人、朋友确实有心理问题的话,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此时的“无聊”更像是一个警钟信号,提醒经常感到无聊的你确实要花点时间去关心自己了。

 

 

作者:花甲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 出租网 深圳婦科醫院
  •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