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抑郁问题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抑郁问题 > 抑郁的利刃:藏在低落背后的攻击性

抑郁的利刃:藏在低落背后的攻击性

更新时间:2025-07-12
归属栏目:抑郁问题
浏览次数:7031



抑郁的利刃:

藏在低落背后的攻击性

——聊聊抑郁症患者也会“向外发泄”的一面


随着大家对心理问题越来越了解,很多人都知道抑郁症患者会情绪低落、对啥都提不起兴趣、感受不到快乐,有些人还会伤害自己(比如自残)。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如果觉得抑郁症患者只会“伤害自己”,绝对不会“伤害别人”,那这个看法可能就不太全面了。


抑郁和“发脾气”有关联


很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状越重,人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也越高。


某家医院的精神科专门做过研究,想看看抑郁症患者是不是比健康人更容易“发火”或者有攻击行为。结果很明确:抑郁症患者更容易感到愤怒、对人有敌意、更容易攻击自己,整体的“攻击性评分”也比健康人高很多[1]。另一项2020年的研究也发现,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火”的得分远高于正常人,他们经历更多愤怒,更受不了挫折,也不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2]。


这种“一点就着”的状态,或会导致在语言上或行动上攻击别人、毁坏东西,甚至伤害自己。对青少年来说,特别容易发火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信号之一,而在成年人抑郁症患者中,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有人表示,他们抑郁发作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易燃易爆”的状态[3]。其实早在1999年就有研究关注这个问题了,研究者调查了121位男性抑郁症患者,发现有16人(占13.2%)表现出对外攻击(比如对他人施暴)的倾向[4]。


这说明什么呢?


虽然伤害自己在抑郁症患者中更常见,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患者会把痛苦转化为对外的攻击行为。


青少年:

抑郁和攻击的“高发期”


青少年时期身体和心理都在飞速变化,大脑也还在发育。这个阶段本来就更容易感到抑郁、焦虑和愤怒。如果孩子没学会怎么有效管理这些情绪和应对压力,他们可能会用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发泄——伤害自己或者攻击别人[5]。


在这里引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发现[6]:


  •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有攻击行为。这可能因为女生心思更细腻敏感,遇到刺激事情时更难控制情绪,更容易爆发出来攻击别人。

  • 城市孩子比农村孩子攻击性高。也许是因为城市环境相对更封闭压抑。

  •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很大。在“暴力型”(打骂多)和“溺爱型”(过度宠溺)家庭长大的抑郁症青少年,攻击行为评分更高。有其他研究也支持这点[7]。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

会有攻击性?


情绪管理困难是其中一个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容易炸毛”、“控制不住火气”。有研究对比了犯罪的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发现犯罪的青少年在愤怒、焦虑、身体和言语攻击方面的得分都更高,他们普遍更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8]。这告诉我们,管不好情绪,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对于表现出攻击性的抑郁症患者,以下因素可能与其相关:


1

童年经历:对暴力/易怒的认同

很多研究都关注小时候不好的经历(包括被虐待)对长大后的影响。2002年《科学》杂志上就有文章说,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可能伤害大脑发育,这种早期的“伤害”可能为以后得抑郁症、出现行为问题(包括攻击行为)埋下了种子。


小时候经历过暴力的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这种行为模式。在遇到某些特定情况时,他们更容易觉得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保护自己”是正常的。



2

看问题的习惯:总爱怪自己

那些会伤害自己(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更容易觉得“都是我的错”、“我这人就是不行”。这种习惯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揽的消极想法,在遭遇打击后,会带来强烈的自责,进而增加自我惩罚(比如自残)的风险。当这种自我责怪和负面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爆发出来,变成攻击行为——可能是针对自己,也可能是针对他人[9]。所以,帮助青少年学会更积极、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非常重要。



3

网络世界:火上浇油的“新环境”

抖音、小红书、TikTok、Instagram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和大人不一样。特别是疫情之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对手机、平板这些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甚至有点“上瘾”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特别在意同龄人的看法和认同。


研究显示,沉迷社交媒体和抑郁情绪关系很密切[10],这可能增加某些攻击行为。另外,如果在网上跟人闹翻了,或者发生了网络暴力、冲突等事情,抑郁情绪本身也可能让攻击行为变得更严重[11]。


重度抑郁的“危险信号”:

伴随幻觉或妄想


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比如产生幻觉(看到、听到不存在的东西)或妄想(坚信一些不符合现实的想法)。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可能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在那些病态想法(比如坚信有人要害他)的驱使下,可能会伤害自己或别人。


真实案例

1987年,25岁的郭某,在家吃饭时突然用铁棍打死了自己的大嫂,然后跑了。后来经过精神鉴定,他被确诊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其症状表现有:情绪非常低落、总是一个人哭、不想吃饭、觉得活着没意思、有强烈的自杀念头等。


这个悲剧提醒我们,对于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高度警惕他们的安全风险,要及时找专业的评估和干预。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需要改变“抑郁症患者一定退缩、内向”的老观念。医生、老师、家长都要留意,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如果表现出持续、明显的易怒、冲动、对人充满敌意、或者有自伤倾向,这些同样可能是抑郁症的警示信号!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建立起一个“患者 - 家庭/社区 - 医院 - 心理咨询机构”多方合作的“治疗联盟”非常必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抑郁症患者康复,也能防止他们(或身边的人)在“无尽的攻击漩涡”中越陷越深。


Reference

[1] 雍那.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2]  Fritz M,Shenar R,Cardenas-Morales L,et al. Aggressive and disruptive behavior mong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chizophrenia,or alcohol dependency and the effect of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on aggression [J]. Front Psychiatry,2020,11: 599828.

[3] Judd LL,Schettler PJ,Coryell W,et al.Overt irritability/ anger in unipolar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Past and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course [J]. JAMA Psychiatry,2013,70( 11) :1171-1180.

[4] 雍那,杜莲,胡华,等.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1):1133-1137.DOI:10.16016/j.1000-5404.2014.11.027.

[5] 张体苑.自尊、应对方式、攻击性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昆明医科大学,2023.DOI:10.27202/d.cnki.gkmyc.2023.000520.

[6] 路月英,冯红云,曹旭影,李幼东,彭雨涵 & 葛怡然.(202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8),65-68.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3.18.14.

[7] 罗娟,王桂梅,徐芸,等.青少年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5):44-47.

[8] Mestre, A. L., Vidal, E. M., & García, P. S. (2017). Depress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ur in adolescents offenders and non-offenders. Psicothema, 29(2), 197-203.

[9] 侯演.青少年自尊和归因风格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和干预:攻击性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22.DOI:10.27292/d.cnki.gsxfu.2022.000725.

[10] Shahid M S, Yousaf R, Munir H. Social media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aggression in young adult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 Applied Psychology, 2024, 5(2): 276-285.

[11] Song C, Liu L, Wang W. Distinguishing pathways from bullying victimization to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to cyberaggression: Do perceived ostracism and depression mediate their links?[J]. Stress and Health, 2024, 40(3): e3337.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作者:Saya

编辑:芋头

审核:唐诗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收费标准:1800/60分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曾任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收费标准:800元/50分钟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珠江商务大厦1701室
粤ICP备14091630号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