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还记得被全网玩梗嘲讽的蔡徐坤吗?
最近一首《Deadman》横空出世,霸榜音乐平台,相关话题播放破10亿。当人们发现这首歌从创作到演唱都由他一手包办且表现不俗时,舆论风向瞬间180度大转弯。
(网易云音乐《Deadman》评论区)
“以前光顾着跟风玩梗了,现在感觉他就是被娱乐圈刻板印象埋没的遗珠!”类似的“道歉”和“真香”言论刷屏网络。蔡徐坤,一夜之间从“梗王”晋升为“互联网窦娥”。
在互联网上,这样的反差感翻盘并非孤例:
麦琳从被网暴的“控制欲疯女人”逆袭成为“励志大女主”。
大冰从饱受群嘲的“文艺老登”摇身变为网友口中的“直播界良心”、“民间青天大老爷”。
同一个名字,经历“全网黑”到“全网夸”的极端评价,口碑两极反转,捧得越高,越显当初群嘲的荒诞。这种戏剧性的“反差感翻盘”现象,背后是一场关乎集体心理需求的复杂博弈。
/01/
「反转之路」上的心理开关
“
认知失调:从“黑”到“粉”的心理机制
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持有强烈负面态度(如网友之前大量参与嘲讽),但新证据(如蔡的专业音乐作品)强烈冲击原有认知时,心理会产生不适感(认知失调)。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最便捷的路径就是改变原有态度。“道歉”、“沉淀”、“承认看走眼”成为主流声音。这本质是群体性的自我心理调适,通过否定过去认知来拥抱新证据,重建内心平衡。
“
投射与认同:公众人物作为“心理容器”
投射 & 社会比较理论——公众会在他人身上投射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或理想自我形象。
蔡徐坤“蛰伏-努力-逆袭”的叙事,可以被塑造为一个克服逆境、证明自我的观察榜样;麦琳从“困于情感的失控主妇”到“搞事业、爱自己、自律成功”的转变,完美契合了当下流行的“女性觉醒”、“自我成长”叙事。他们的成功被体验为一种“替代性胜利”,支持他们就是支持内心那个渴望蜕变、掌控人生的自己。
“
群体极化:去个体化下的情绪雪球
群体极化效应——在群体的讨论中,无论是攻击还是赞美,人们的个体观点都更容易走向极端。
在“全网黑”阶段,匿名带来的群体责任分散(去个体化)导致攻击性言论门槛降低,负面评价在群体互动中不断强化、极端化(群体极化)。“全网捧”同样是去个体化和群体极化的体现,只是方向反转。当新素材引发正面情绪,群体压力会促使个体加入赞美浪潮,甚至可能过度美化。此时的“道歉”或“吹捧”可能同样缺乏深度反思。
/02/
反思:在反转浪潮中保持清醒
当我们说“XXX变了”,变的究竟是他们本身,还是互联网投喂给我们的信息焦点,或者是我们观察他们的视角?
互联网信息是碎片化的,公众对人物的认知,高度依赖于媒体选择性呈现的“切面”。最新、最情绪化、最反差的片段最容易被大脑捕捉,也最易主导判断,这是“可得性启发”的陷阱。一首好歌、一个视频,就能迅速覆盖之前的负面印象。在这样的信息接收模式下,我们很容易忽略情境的复杂性和人的多面性。
/03/
我们永远看不到“完整的人”
互联网不需要完人,它只需要源源不断的、能刺激情绪波动的“人设切片”来喂养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在互联网这面“双面放大镜”前,放大的不仅是公众人物的瑕疵与光芒,更是我们每一个看客自身的认知模式与心灵需求。
我们都是舆论的共谋者,在互联网上冲浪时常常能体验到被舆论裹挟的可怕。
让我们一起在每次想跟风时问自己:
✅ 我是否把复杂的人压缩成了单一标签?
✅ 我的评价基于碎片信息还是长期观察?
✅ 此刻的愤怒/赞美,有多少是为填补自身情绪缺口?
真正的清醒
不在于跟风“道歉”或加入新的“吹捧”
而在于看透这场集体心理剧的运行机制
在每一次反转的浪潮中
努力守住自己独立思考的锚点。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作者:芋头
编辑:芋头
审核:唐诗
收费标准:1800/60分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曾任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收费标准:800元/50分钟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7
2025-06-23
2025-06-17
2025-06-14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