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家庭亲子关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家庭亲子关系 > 放下手机!除了吼孩子,还可以这么做

放下手机!除了吼孩子,还可以这么做

更新时间:2024-02-21
归属栏目:家庭亲子关系
浏览次数:8575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温和而有效地让孩子放下手机?


•强硬地拿走手机不是管教孩子手机问题的有效方式。


•我们需要科学地帮助孩子慢慢放下手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辨证行为疗法(DBT)是我们塑造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理论。在学习完DBT的原理后,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和管教孩子的行为问题。


孩子难以放下手机几乎是困扰每一个现代家长的教育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有时我们严厉强硬地没收手机是有效的方式。


然而可能我们都发现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做地结果是慢慢变得无效,甚至导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其他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塑造我们孩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而不是经常陷入手机权力的争辩之中。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经常听到青少年抱怨他们父母天天没收他们的手机,孩子们认为这意味者他们社交和娱乐都被剥夺了。当然,父母没收孩子的手机以避免孩子过度沉迷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或许我们可以有其他更加温和有效的方法。


理想的行为结果


当我们决定进行某项管教行为时,我们需要复盘之前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是怎么反应的,并且要考虑这对孩子的影响。


通常来说,如果我们得到孩子的反馈是消极的话,这意味者我们可能需要调整我们的管教行为,或者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一致和持续的。因为如果我们反复多变的管教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这可能会加剧孩子的问题行为。


重要的是改变叙述方式,探索我们对后果的理解。后果的真正定义是“行为的结果或影响。”在我看来,后果类似于连锁反应,可以维持或停止行为。


当我们在考虑我们的管教方式时,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做些什么来促进或阻止孩子当下的行为?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没有遵守在考前会复习的承诺时,他们会对哪种反应更好。倾听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还是直接拿走他们的手机,在考后对他们进行残酷批评?


请记住,我们对孩子的管教是取决于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做出的目标行为而不是我们的沮丧情绪。如果我们在管教孩子时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宣泄情绪,那么孩子往往会更加难以处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他们遵守了在考前进行复习的承诺,你的反应哪种更好:立即口头表扬,增加他们玩手机的时间;还是让他们自己单独呆着,不约束他们的手机时间?


DBT及其后果


DBT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探索行为的改变过程和后果。DBT通过积极、消极和间歇强化帮助我们设计行为的改变过程。我们可以通过DBT来理解孩子情绪、想法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指导方法。


同时,我们不必执着于考虑每一个强化。因为强化有时是自然发生的,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有时不受我们的控制,因此孩子呈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往往是情有可原的,我们无法完全掌控。


明确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需要明确,孩子玩手机对我们来说并不一定是个灾难,因为我们要考虑孩子玩手机的情境。比如说孩子玩手机是要上网课,查资料,进行合理的娱乐放松;还是恶意放纵堕落。这需要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要求孩子主动向我们沟通玩手机的目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严格限定孩子的手机时间,保持手机管教方式的一致。


最后附上有效塑造孩子行为的7个技巧:


1. 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始终如一地执行,并且愿意和孩子就规则进行讨论,灵活调整。


2. 清楚地列出手机使用时间约定,如: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你不能玩手机


•你可以多看30分钟手机;


•你要到下周六才能拿着手机和你的朋友出去玩。


3.尽你最大的努力使结果与情况相适应。例如:


•没有按时交出手机——第二天从他们那拿走同样多的手机时间;


•未经允许外出——在家庭内部重新进行适当的沟通,同时24小时内不允许社交外出;


•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不再让他们自主决定时间,而是开始设定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社交时间。


4. 使用多样化的强化方式,比如说:


•更加丰富的家庭生活;


•社交自由(自己去逛商场或看电影);


•吃饭的时候把所有的手机都收起来;


•贴提醒;


•禁止社交活动;


•说教/不说教。


5. 加强积极的行为,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当消极行为发生时,要及时制止并向孩子温和地说明这个行为的后果,并坚持到底。


6. 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行为,要设置另一套规则来进行细分管理。


7. 适度地使用惩罚(如打骂),因为它在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效果最差。



原作者:Mind Matte

翻译:卢富明

编辑:梅子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Hang Up the Phone》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 出租网 深圳婦科醫院
  •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