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恋爱婚姻问题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恋爱婚姻问题 > 你经历过“幽灵”恋情吗?

你经历过“幽灵”恋情吗?

更新时间:2024-01-05
归属栏目:恋爱婚姻问题
浏览次数:8307

什么是“社交幽灵”?


所谓 "社交幽灵",就是不加解释地突然结束与某人的交流,甚至是突然断绝与某人的一切联系。这个概念通常指的是恋爱关系,但也可以描述从友谊和工作场所中的消失。


人们对 "幽灵 "的反应有很多种,有的无动于衷,有的则深感被背叛。有些人认为,"幽灵"与现代电子通讯密不可分,这种做法是应对约会过程中决策疲劳的一种方式;另一些人则认为,"幽灵"在情感上是一种困扰,因为它给人一种无法了结的感觉。


2006年,"幽灵"一词首次在《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中被提及,自此成为流行文化中一个公认的术语。《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在 2014 年对 10,000 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交幽灵"的调查,约有13%的受访者表示曾被约会对象 "幽灵化"。2018 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72% 的受访者在不同关系中均经历过这类型事件。

考虑到这种行为的普遍性,讨论"社交幽灵"的影响,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以及知道如何应对被 "幽灵"的情况,对于任何一个在约会和人际关系世界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今天我们主要关注在恋爱关系中的“幽灵”行为。

你经历过“幽灵”恋情吗?


近年来,随着家庭团聚或节假日的缺席、随意离职或放弃友谊,“幽灵”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当幽灵行为发生在恋爱关系中时,通常会对"被幽灵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约有 30% 的成年人在过去 10 年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 "幽灵关系",而大多数事件都发生在在线约会APP上。尤其是那些具有脆弱型或隐蔽型的自恋的人中,被“幽灵”的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58.5%。


一个人选择突然消失的原因可能很复杂。


在那些较为随意的约会中,尤其是通过APP产生的约会行为,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引起或保持足够的兴趣继续交谈,那么在几次简短的交谈后就可能发生“幽灵”效应;或者在见面之后,他们可能会认为没有联系必要,并选择停止进一步的交流。虽然这些行为可能显得不合群,但在约会圈子里,如果没有较长期的承诺或两个人几乎不了解对方,这种结果是大概率会发生的。


还有一种是在长期承诺中发生的 "幽灵"行为,这种行为会让被 "幽灵"的一方感到困惑、沮丧,甚至受到创伤。如果消失的那个人马上又开始了另一段感情,那么这种被背叛的感觉就会被放大。


为什么会遇到“幽灵”呢?


1. 自卑感


低自我价值感和不满足感与 "幽灵化 "关系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在不满足感中挣扎,他 "幽灵"伴侣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的伴侣应该得到更好的,或者在深深的依恋创伤中挣扎,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在一段关系中成为"幽灵"。在这种模式的背后,一些选择逃离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是在帮对方的忙,将自己从对方的生活中抹去,而不是与支持自己的伴侣一起克服痛苦。


2. 脆弱型/隐蔽型自恋


研究表明,具有"暗黑三人格"特质的人(“暗黑三人格”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者、热爱冒险刺激的心理变态疾病者、善于撒谎喜将人玩弄于股掌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由于缺乏情感共鸣,更有可能使用 "幽灵"的方式来结束恋爱关系。更具体地说,在脆弱型自恋中得分最高的人最容易突然就结束恋爱关系。


3. 沟通不畅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当需要与伴侣进行艰难对话的时候,有些人则会选择抛弃一段浪漫的关系。他们可能已经不爱对方了,可能因为自己被抛弃的伤痛浮现而感到脆弱,或者因为缺乏经验或自己害怕让对方失望而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伴侣进行艰难的对话。因此,他们可能会采用 "幽灵"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 强制控制


对于一些表现出高度“暗黑三人格”特质的人来说,与人约会,尤其是在一段较长期的恋爱关系中,可能是一种胁迫性控制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不辞而别,并试图让对方"追赶"自己,从而赢得先机。如果被 "鬼迷心窍 "的伴侣伸出援手,就会造成更大的权力失衡,如果这段关系继续下去,就会进一步削弱其个人权力。


不联系与新开始


那么,是否也存在一些有充分的理由去“幽灵”某人的情况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你的朋友、家人或伴侣抹黑了你或对你造成了伤害,而你又想与之一刀两断,那么强烈建议你停止联系。通过 "断绝联系",你可以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开始生活。


我们还强烈建议您与创伤治疗师交谈,他们可以帮助您重新获得个人安全感和自主权,同时帮助您从自恋虐待中逐步痊愈。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原作者: Annie Tanasugarn Ph.D., CCTSA
翻译:月彤
编辑:乔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The Psychology Behind Ghosting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